內容簡介
從歷史脈絡來說,臺灣最初是移民社會,先民皆來自原鄉閩粵兩省,其社會制度與民俗文化承襲各代一脈相承的傳統,核心價值為敬天愛人、尊崇聖賢,藉由宗社組織及通俗信仰維持社會發展,藉以保佑人民安居樂業。因此先民來臺也將祖籍地的通俗信仰帶到臺灣來,尤其是由於渡海墾殖、海道險阻,必然冒險犯難,在開拓土地的過程中,面對天災、地變、疾疫、人為紛爭都必須 克服,因此先民在各地立庄建廟崇祀神明,一方面透過信仰而產生勇於行事的精神力量;另一方面也藉由祭祀活動團結鄉親,形成祭祀組織及祭祀圈,以結合眾人之 力,互相協助,共同克服各種困厄,達到在臺灣安身立命之目的。

從政治因素來說,明永曆15年(1661)鄭成功來臺驅逐荷蘭人,頒佈開墾章程、分兵屯田,在臺灣建立庄社,軍民將原鄉迎請來的神明在屯墾地建廟,至康熙領臺之後,雖然最初實施海禁,但幾次開放閩粵人民來臺,隨著開墾區域的擴大,使得臺灣的通俗信仰蓬勃發展而分佈南北各地。由於清初海禁限制出入關口,來臺之人皆在臺灣府城上岸,因此現在臺南市有許多廟宇,都是臺灣各神明信仰系統的開基廟,建廟可遠溯到明末清初,隨著移民開墾分香遍佈各地,因此每逢神明聖誕,分香廟回祖廟進香謁祖非常熱鬧,府城各廟宇祭祀慶典科儀都是臺灣許多信俗形式的起源,例如媽祖遶境、送王船等系列,這是府城廟宇的一大特色。